炒股配资开户网
1949年,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千疮百孔的华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国,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”起,中国人民才真正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。
十四年的抗日战争,三年的解放战争,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、洒热血,同时也有不少有义之士,为了民族大义,为了百姓免遭战火之苦舍小为大,抗日名将布衣将军傅作义就是其中之一。
北京和平解放 傅冬菊功不可没
抗日战争时期,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,傅作义是抗日名将,在著名的五原战 役中,他曾取得了歼敌3700多人,击毙日军水川中将的骄人战绩,同时他喊出了全国爱国人民的心声:“宁做战死鬼,不做亡国奴”的口号,也使得使日军长期不敢贸然西犯。
抗战胜利后,内战全面爆发,蒋介石将“华北剿总”的军政大权交到他手里。
1948年11月初,辽沈战役结束后,国民党军华北“剿总”傅作义集团处在是守是逃、是南逃还是西窜举棋不定的境地,官兵上下都已成惊弓之鸟。
傅作义把全部兵力60余万人部署在以北平、天津为中心,东起滦县、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线上,准备“暂守平津,保持海口,扩充实力,以观时变”。
毛主席纵观全局,制定了隔而不围、围而不打、先取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。
在国内政策面利多、宏观经济持续稳步复苏的背景下,多数私募在5月市场开局阶段的投资策略倾向于“逢低做多”,而不是顺势减仓。
1948年11月1日、东北野战军主力和特种兵纵队共计80万人,与华北军区部队共同发起平津战役。
第一步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切断了敌人海运南逃之路;第二步先打两头,孤立攻歼新保安、张家口之敌,经29小时激战,全歼天津守敌13万余人,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,解放天津。
第三步新保安、张家口、天津解放后,我军近百万大军云集北平城下,北平此时已完全陷入孤立。
12月16日,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,17日塘沽守敌5万余人仓惶由海上逃走,傅作义带着40万人马守在北平这座古城里面,四郊都是解放军部队,真可谓是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!
傅作义的亲生女儿傅冬菊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,在其父亲身边“卧底”,她看到现在解放军兵临城下,父亲及其40万军队陷于困境,知道父亲忧国忧民,从心里爱护40万官兵以及北平古城和城内的几百万人民,傅冬菊便抓紧了他的工作。
但如何做好父亲的工作?怎样能尽快争取父亲起义呢?傅冬菊静静地回想平津地下组织对傅作义作的较为全面的剖析。
首先,父亲傅作义是抗日名将,又是蒋介石所谓的“中兴功臣”,蒋介石特设的“青天白日勋章”,第一枚给了自己,第二枚就授予了傅作义。
在全面内战刚爆发之时,傅作义曾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,迫使我军放弃了河北重镇张家口,战斗力强大,但是现在北平被团团围住时,他不知道这个内战怎么个打法了。
蒋介石和傅作义彼此不信任,蒋介石眼里只有嫡系中央军是亲儿子,其他军队都是养子,捡来的,蒋介石一边将“华北剿总”的军政大权交给他,同时却又派中央军李文、侯镜如 兵团长期驻扎北平来节制傅作义。
傅作义也不好惹,他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投降政策,以功微为由不接受“青天白日勋章”,平津危在旦夕时,蒋介石让他撒军江南,傅作义则坚守北平地盘,他怕没了地盘步张学良后尘。
最后傅作义就是凭借手里的60万兵力,存在的侥幸心理,他相信有军队作为筹码,可以争取能够促成和谈的有利局面,保存实力,争取以地方实力派资格加入将来的联合政府。
但是现在在这种大军围城的情况下,哪里还有父亲讨价还价的余地呢,傅冬菊摇头苦笑,她按照党的指示精神,采取了相应对策。
首先是用激将法,傅冬菊知道,在这样的形势下,父亲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百般犹豫,已经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,不能再增加父亲的的精神压力了,她自己心里也爱护父亲及其全家人,一天吃过晚饭,她像以前与父亲说心里话那样,在书房说起当前战争的形势。
傅冬菊问父亲:“这场战争的结局,您觉得最后是国民党胜,还是共产党胜?”
“北平这个地方还能不能守得住?如果守不住该怎么办?”
“守不住的话能不能撤得出去?如果撤不出去怎么办?”
“最后是拼个人地两光为‘党国’成仁,还是保全几十万士兵的生命,保住这座古城,保住城内几百万市民免遭战争之苦?”
女儿提出这许多的问题,傅作义只是静静地认真的听着,不发一言,但傅冬菊感觉得出来父亲对她提的问题并不排斥,还是乐意听下去的,于是傅冬菊便把她的看法,对着自己的父亲一股脑地都讲了出来,别人不敢讲的话,她全都敢讲。
尽管父亲不说话,傅冬菊心里却明镜似的,父亲的思想已有很大的改变,不仅她的话听进去了,而且也是大体上认同她的看法。
其实就算傅冬菊不讲,这些道理傅作义也是清楚明白的。
三年的解放战争打下来,他早已看清了华北的局势,特别是辽沈、淮海决战之后,现在到了决定进退之时,难下最后决心之际,能有亲近的人给他分析分析出出主意,他还是感到很欣慰的,他想再这样打下去,即便战死疆场,也不会有人来给自己收尸了。
接下来傅冬菊采取规劝法,1948年12月25日,中共中央宣布了头号战犯名单,傅作义就名列其中,他的得知后心情极度糟糕。
傅冬菊就请受我们党影响的刘厚同老先生和父亲的“拜把子”邓宝珊、马占山登门造访,来劝说自己父亲。
“宜生(傅作义的字),不要悲观,旧的生命完了,新的生命正好开始,我们要认清形势,我不相信共产党非要用武力来解决平津问题。”
“人家条件太高了,是让我对不起朋友,是让我叛逆。”
“此言差矣!什么叫忠,只要对得起人民还有什么舍不掉的? 北平城你是守不住的,文化古都不能毁在你的手里啊,接受和谈条件,免遭战火破坏,人民会感谢你的。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辩论着,虽然傅作义没有当场表态,但这说服工作还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随后我党又派李炳泉告诉傅作义,“毛主席把你列为战犯名单,是为了保护你,避免有人加害于你,更何况战犯名单是可以改变的。”这一席话,给傅作义吃了个定心丸。
再加上毛主席之前给傅作义上的军事战役课,解放军先是一举吃掉傅作义的“心头肉”35军,然后用了不到30个小时便打下了傅作义认为的防御工事坚固,固守三个月应该没问题的天津。
傅冬菊几乎每天都千方百计将父亲的情况、及这个“华北剿总”司令部的活动,事无巨细的报告给前线指挥部,并传到西柏坡总指挥部,最后毛主席的电报指示,和傅作义诚意商谈和平解放北平城事宜。
刘厚同、何恩源、阎又义等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,又经过多种渠道对傅作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,提出了和平起义的重要策略,最后在傅冬菊的劝告下、在各个方面的大力促使下,傅作义终于抛弃犹豫观望的态度,派出了谈判代表,为和平解放北平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!
1949年1月19日,傅作义在《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》上签字,1月22日,双方休战,傅作义所部8个军25个师先后开出城外听候改编,到31日,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城接防,北平正式宣告和平解放。
傅作义后来说:“我早知道冬菊是共产党,是我身边的红色“卧底”,我时时刻刻都在呵护着她,怕她遭到特务的暗算,而她也时时都在爱护着我,并且把我引向光明、引向新生。”
1955年,为褒奖傅作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,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一级解放勋章,他的一生追求进步,处世重义轻利,后来他成为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后,还不遗余力地劝自己的弟弟水利专家傅作恭从美国回来报效祖国。
傅冬菊功成身退,新闻战线留倩影
傅冬菊在父亲的影响下,思想激进,在随母亲辗转于太原、西安与重庆之时,就参加了由学生们组织的“号角社”,积极宣传抗日救国。
在“西南联大”读书时,她加入了“民主青年联盟”,抗战胜利后,曾担任天津大公报社编辑,后来爱人周毅之、同学李定介绍她入党,大公报社便成为平津地下党的联络点了。
1949年1月3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正式的入城仪式,北平和平解放后,年轻的傅冬菊她对父亲的表现不大理解,也不大满意。
她觉得父亲有些顽固,要是早听她的,对和还是战早作决定,天津可能不用血战,北平也会快些和平解放;她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圆满,心中还有歉疚,所以北平和平解放后,她不愿留在父亲身边。
当时平津战役的指挥官聂荣臻元帅对傅冬菊作出了高度评价: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都和无数灿烂文明及两百万人民生命财产,傅冬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。
但傅冬菊还是去了天津,任《进步日报》副刊编辑,1949年8月,天津《大公报》停刊,傅冬菊跟随刘邓大军南下,参加了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,参与了《云南日报》的创办。
1951年,陈赓将傅冬菊由昆明带回北京,因为她懂英语,本来准备派她到朝鲜前线做英语翻译工作,在北京,傅冬菊被中共老资格革命家帅孟奇同志留在了人民日报社,帅孟奇认为朝鲜前线不适合傅冬菊。
从此,傅冬菊一直担任人民日报记者,她先后在记者部(北京组组长)、文艺部工作,1952年,与西南联大的同学周毅之结婚,共育有三女。
二人志同道合,都从事记者职业。
周毅之后来被《人民日报》派往香港工作,成为驻香港新华社首席记者,在香港干了近15年,出版有《香港概论》一书,直到1997年去世。
因工作需要,1982年傅冬菊被借调到新华社在香港的分社,从事统战工作,她一直用傅冬这个笔名,平时积极工作但不显山露水,为人非常低调,别人都不知她就是立下北平和平解放奇功的傅冬菊。
傅冬菊后来在报社被誉为报社“五朵金花”之一。
在一起工作期间,她给同事的印象很好,没有大小姐的脾气,不以功臣自居,很随和,也健谈。
人到中年时,齐耳短发,中等身材,性格开朗,一直和亲近的亲友保持着书信往来,谈些家长里短人情世故,十分平易直率,但很少谈她的过去,不管是辉煌还是委屈,特别是与和平解放北平有关的事。
到了晚年,傅冬菊渐渐理解了父亲,她开始愿意讲父亲的故事,讲北京的和平解放,她说:
“自己进入晚年,静下来设身处地地从父亲的角度思量,才渐渐意识到,父亲作为一个在旧时代战场拼杀出来的将军,实在很难一下子就能决定在大决战的关头放下武器,将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全部交出去。”
况且她父亲打过许多仗,还擅于守城,北平被围时父亲也向她说“我不是不会打仗,要打就是一场血战,打下来会有什么结果?”
傅冬菊说:“后来我去故宫参观,看到故宫有今天这个样子,人们像潮水一样进出故宫,去感触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,我突然想到父亲,感到父亲非常的了不起,他作出了艰难的但正确的决定,为了这个决定,他抛弃了全部的家底,我为有这样一位因民族大义而甘愿牺牲小我的父亲而骄傲,可惜我在年轻的时候,不是这样想的。”
她还记得父亲在晚年时不止一次和她说过,这件事(指北平和平起义)我们总算做对了,而且越往后越觉得做对了。
1995年,傅冬菊在《人民日报》社岗位上以厅局级离休,受家庭影响,傅冬菊生活非常简朴,保持着勤俭自立的习惯,从来不奢侈浪费。
她离休后读书看报生活非常安逸而有规律,每个季度还要向一些学校捐款助学,非常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,2007年7月2日晚,83岁的傅冬菊因病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。
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对特殊父女:一个是手握重兵的旧“军”,一个是为新中国诞生奔走呼吁的新青年,最后女儿促使父亲做出决定,交出几十万军队,保全了北京城,父女二人真的很不容易,也非常了不起。
相信人民不会忘记您们,共和国不会忘记您们!
注:傅冬菊解放后一直使用傅冬这个名字,本文为了阅读顺畅股票配资平台大全,全部使用傅冬菊这个名字。